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关于课程标准编制的原则意见(试行)
日期:2021-03-10 08:59:19  发布人:ning  浏览量:1517

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指导文件,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提出教学和评价考核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做好课程标准编制工作,特制订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等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二、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发展性原则。紧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探索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行业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编制依据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依据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找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通过教学分析,确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评价要求。

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编制程序

课程标准的编制包括专题调研、编写初稿、研讨修订、专家审定、组织实施和修订完善等多个环节。

1.专题调研。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开展行业企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2.编写初稿。在研读教学文件资料和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课程结构的框架,把职业分析和教学任务分析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3.研讨修订。教研室(组)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送审稿。

4.院(部)审定。二级学院(部)组织对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审定,确定为试行性课程标准,并报教务处备案。

5.组织实施。教研室(组)按照试行性课程标准,配置教学资源,组织课程实施,及时收集、整理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6.修订完善。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对试行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不断提高课程标准质量及实施成效。

五、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及实施建议等五部分。

1.基本信息。主要介绍课程名称、课程编码、总学时/学分、课程类别、课程归属、课程类型、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排课周数/周学时、排课建议、预修要求、成绩录入级别、申请免听标记、统一安排补考标记、是否补考标记、开课单位、执笔人和审核人等信息。

2.课程概述。主要阐述课程性质和作用、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性质和作用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等内容。

课程设计思路应将教学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性和创新点。

3.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可从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4.课程内容与要求。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领域、专题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如工作任务用“了解”、“理解”、“能”、“会”等,理论教学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进行描述。

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标准,要注意所选项目的大小和数量要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项目的内容应包括工作任务、教学目标、相关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

5.教学实施建议。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课程实施建议,要有利于课程按以上规定实施,可行、适用。

教材教参选用或教材编写建议应提出选用教材的基本要求、建议或提出编写教材的思路、方法或其他要求,并提供教材、教参选用或参考版本建议。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应结合课程标准有关规定,列出适合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结合课程内容作简易解释说明。要善于在教学实际中,改革创新、总结提炼,提出适应课程教学和培养要求的方法和手段。

考核与评价:包括考核与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与权重等。应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试卷笔试考试、现场操作、仿真模拟演练、企业实践评价、平时学习过程评价等),突出过程评价与总体评价、理论与实践评价一体化的关系等,鼓励支持大胆改革传统单一的试卷笔试考试,创新适应课程特点的多种方式综合的考核方式,突出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素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教学实验、网络资源、仿真软件、软硬件环境、校内外实训条件等的开发与利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建议等。

六、有关要求

1.课程标准编制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目标及其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地位与作用,根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技能,体现将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内容的设计理念,避免在旧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稍事增减,敷衍塞责。要统一认识,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尽管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原来的教学大纲主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课程标准是既要告诉教师怎样教,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学,因此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教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与统一。

2.要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或其他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教、学、做”为一体。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实训教学项目化。

3.文字表达准确,简明扼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名词术语规范,结构合理,文本内容符合课程目标,文本格式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附件1

课程标准参考模板

《××××》课程标准(黑体小二号加粗居中)

一、基本信息(黑体四号加粗)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适用对象:

总学时/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归属:

课程类型: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排课周数/周学时:

排课建议:

两节连排  四节连排  六节连排其他

预修要求:

成绩录入级别:五级制  百分制  二级制

申请免听标记:

可以   不可以

统一安排补考标记:

   

是否补考标记:

   

开课单位:

执笔人:

审核人:

(此表格内宋体五号加粗,靠左对齐)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XX专业专业核心课、必修;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对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支撑哪些岗位能力,培养哪些职业素质、培养哪些专业技能?(正文宋体小四号)

(二)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岗位能力/××工作过/程××职业资格标准/××合作企业的特定要求?可整合几项综合描述。

三、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包括陈述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

主要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的职业态度和素质要求。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与建议学时

教学要求

项目/任务(模块)/情境一:(10学时)

子项目1/任务1/情境1:(2学时)

..

子项目k/任务k/情境k:

 

项目/任务(模块)/情境二:

子项目k+1/任务k+1/情境k+1:

..

子项目n/任务n/情境n:

对各子项提要求3个左右

掌握、熟悉、理解、应用、认知、了解;会解决某类问题、培养某类能力、会做某类事情。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和指导书

教材教参选用或教材编写建议应提出选用教材的基本要求、建议或提出编写教材的思路、方法或其他要求,并提供教材、教参选用或参考版本建议。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列出适合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结合课程内容作简易解释说明。要善于在教学实际中,改革创新、总结提炼,提出适应课程教学和培养要求的方法和手段。

(三)考核与评价

包括考核与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与权重等。应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试卷笔试考试、现场操作、仿真模拟演练、企业实践评价、平时学习过程评价等),突出过程评价与总体评价、理论与实践评价一体化的关系等,鼓励支持大胆改革传统单一的试卷笔试考试,创新适应课程特点的多种方式综合的考核方式,突出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素质。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硬件条件

考虑发展因素,对教室环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条件(教学软件)方面要求的建议。

2、师资条件

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课堂组织能力、课程设计(开发)及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建议。

(四)实践平台和信息化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项目、课程案例、网络开放课程、仿真软件、重要学术期刊、著名网站等。

注:课程标准排版格式的统一要求

1、序号的结构层次顺序应为:

第一层为“一、二、三”;

第二层为“(一)(二)(三)”;

第三层为“1、2、3”,             

第四层为“(1)(2)(3)”;

第五层为“①②③”。

2、字体加粗只需要加粗第一层次序号及标题,其它内容不需要加粗。

3、正文段落间距1.5倍行距。


附件2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课程标准编写任务书

开课单位: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课专业

完成时间

执笔人签字

审核人签字

注:1、各学院完成编写人员资格审查。

2、要求编写人员至少参照三家以上的标杆学校同专业同课程的课程标准。

3、课程所在的教研室(组)集体讨论不少于2次。

 

 

核发: 点击数:1517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